除了火鍋以外,麻油雞應該算是我冬天裡最常煮的溫補料理,因為作法比薑母鴨簡單多了,雞肉也比較好買,而且麻油的香氣真的超級誘人!每次在冬夜裡,經過小吃街聞到陣陣麻油香,或是被鄰居麻油料理味道攻擊的時候,就會暗自握拳心想:我等一下也要來煮麻油雞跟麻油麵線!!(<--腦波很弱,非常容易被食物誘惑的人

IMG_4421

材料:

1. 烏骨雞或土雞肉,一斤(約600g),先簡單用滾水汆燙過去血水及髒污後,洗乾淨備用

2. 黑麻油

3. 薑母,約10片

4. 調味料:鹽、少量米酒

5. 其他食材:杏鮑菇、米血糕、...

作法:

1. 炒鍋倒入黑麻油約50~70c.c.,放入薑片稍微爆香後,將雞肉倒入鍋內拌炒。如果使用的雞肉是比較多肥油的,這個步驟可以炒久一點,把肥油逼出來。

2. 如果只是要做簡單的一盤麻油雞,就加入150c.c.清水繼續悶煮到雞肉熟透,起鍋前1分鐘再灑入50c.c.米酒提香,關火後再酌量加鹽。酒跟鹽不要同時加,否則會變苦。

3. 如果是要像照片那樣煮成一小鍋,那就加入300c.c清水後,放入杏鮑菇、米血糕...等材料。等材料都煮熟,起鍋前1分鐘再灑入50c.c.米酒提香,關火後再酌量加鹽。

 

經過薑母鴨跟麻油雞的比較之後,我發現米血糕跟麻油雞的味道超速配!

有些人的麻油雞會用純酒料理,不加水。但是在我家,煮麻油雞頂多只放一匙酒來提香,只有[燒酒雞]才會用很多酒,但是燒酒雞就只放中藥跟酒,不會放麻油了。而且我家的人不喜歡飲酒,如果哪次的燒酒雞放了太多酒,那一鍋就註定沒人要吃,所以米酒的用量頂多也只有三~四成就是極限了。


煮麻油雞用的麻油是用黑芝麻去榨的,所以會有黑芝麻補腎精、抗衰老、益腦髓的功效。

黑芝麻原本是平性的食物,但是黑麻油的榨取過程因為經過高溫處理,所以變成燥熱的性質,加上薑母是溫性,所以整道料理就變成溫性的。

料理過程要注意的是,如果薑片爆香的過程用了太大的火,或是爆香太久,會讓整道料理燥熱過頭,燥熱成這樣對人體實在沒有什麼益處(除非你是想用滿臉的痘痘來嚇退愛慕者?),而且高溫還會讓油品變質,也讓某些營養素被破壞掉。

如果是有高血壓、口乾舌燥、正在感冒、冒痘痘、或是身體正有哪裡發炎的,就不適合吃麻油雞。

arrow
arrow

    千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